经常逛学术论坛的朋友,会时不时看到有论文初写者问这个问题。事实上一稿多投有非常多种不同的表现,程度有轻有重,有很多情况恰恰处于学术道德的边缘地带,很多情形连期刊界专业人士间都有争论。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笔者发现,每每有初写者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描述的行为基本上就是一稿多投了,但存有一种侥幸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界限还比较模糊的行为),想找人告诉他不是。
这里笔者想表达的观点是:年轻学者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严格的界限。行业规范总会越来越细致,国家层面这几年对学术不端的介入越来越深,一个聪明的学者,不应该在事业起步阶段,就为自己以后的腾飞留下隐患。
我们把话题集中到标题中所说的一稿多投,首先来看一下国际知名出版商Elsevier关于杜绝重复投稿/发表的行为规范指南。(我们按行为类型,分四个条目叙述)
这个表格我们在公众号去年的文章中引用过,并对其中的双语出版作过详细的展开讨论。笔者这里将着重对前面两点加以展开,这两点经常出现在投审稿初期,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在此写成案例形式加以探讨。
案例1
某研究生甲写完一篇论文,为了快些录用,同时将稿件投向了两个期刊,为了避免被发现,该研究生在选择了一个国外OA期刊与一个国内学报类型的期刊(地域及属性上相差较远,该研究生认为安全度很高),结果是国内的学报先转达修改意见,基本录用,于是作者从另一个期刊撤稿。文章录用后先挂在期刊主页上做成online first,结果被OA期刊的编辑发现,心生疑虑,怎么刚撤稿就在其它地方录用了呢,两边编辑一合计,对比两边的投稿日期后,事情穿帮。
分析:这是一个对初写者很有诱惑力的方法,可能迫于毕业压力要求文章尽快录用,同时多投几处,挑最快的发,能节省很多时间,然后其它地方撤稿了,也不会同时多刊发表,感觉是非常隐蔽的手法。但事实上,这种手法在编辑看来已经是常见了,且被发现的概率越来越高。有经验的编辑会对异常撤稿保持非常高的敏感度,这些撤稿文章只要事后稍一追踪,比如在谷歌学术搜一下,看看最后发表在哪里,标出的投稿日期及录用日期一对比,马上就会现形。另外,查重软件的大量使用,也对侦测一稿多投起到了很好作用,国际通用的IThenticate所包含的数据库非常丰富,很多期刊发表前的在线文章也被列为比较对象。笔者编辑部偶尔会碰到有些稿件在投稿时,重复度不高,但在最终要发表前,再次一查则已经是100%了,发然挂在别处网站上线。
案例2
某研究生乙在投了一个期刊几个月后,没有收到意见,发邮件问情况,也没收到回音,于是转投了另一个期刊,结果很快收到了另一个期刊的反馈,原来两个期刊都送到了同一个审稿人手里,审稿人还在为前一个期刊审这篇稿件的时候,又收到了第二个期刊发来的同一篇文章的审稿邀请,于是稿件同时被两边拒稿。
分析:投到两处的文章最后送到同一审稿人手里的概率非常大,特别是很多期刊习惯从参考文献中找审稿人。笔者编辑部每年的很多一稿多投,都是由审稿人发现并报告的。事实上很多朋友会觉得这里的研究生乙有点冤,因为第一个期刊貌似失联了。事实上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研究生乙在转投其它期刊之前,写一份正式的撤稿邮件给前一个期刊,且稳妥一点,等对方回复后,再行转投,或是对方一直不回复的话,直接电话,或是书面信件发给编辑部。
案例3
某研究生丙,投稿时被编辑指出英文写作问题太大,建议修改,于是该研究生找了一家语言修改机构进行修改,再次投稿,通过了编辑部初审及同行评审,但在快要发表前,被告知,同样的论文已经由不同的作者在其它地方发表了。经过一系列追踪,才发现是那家英文修改机构在修改后,顺便把这篇论文还卖给了其它人。幸亏该论文是数据型研究报告,研究生丙拿出原始实验数据证明文章的真实归属权,如果是纯数学或是理论物理的那种推导定理型文章,那就是真假难辩了。
分析:外语问题给很多初写者在投稿时设置了障碍,笔者在研究生阶段还没有那么多的润色机构,周围很多人写论文虽然痛苦,但痛着痛着,也就上路了。现在很多研究生在写作初期过多依赖于语言润色,最终是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一些小的翻译及语言润色机构,办着办着,业务扩展,会形成论文代写、论文买卖等隐形业务,这些业务由于是新兴的,法律层面很难约束到,最近几年可以说是野蛮生成,大家看看自己邮箱、QQ群、微信群中的广告就可以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一开始有些假网站主要是骗取版面费,后来发现骗了版面费后,作者投来的文章还可以卖给别人继续赚钱,再后来发现卖给别人之前,还可以帮人代投文章收取费用,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所以,笔者建议广大作者在决定找语言润色时,一定要找大的信誉好的公司,其实最好的方法始终是,找同行中的老作者手把手修改,并从中学习,几次下来后,英文写作也就过关了。
来源:张楠
- 1192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