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造成了我们在写作SCI的时候遇到各种窘境,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当辛苦探究的结果为阴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即使是阴性结果也别过于灰心,阴性结果也是有很多出处的比如诸如 PLoS ONE 的杂志提供了专门的栏目发表阴性结果,还有一个科研人员自由分享平台是 figshare,理念是可发现(discoverable),可共享(shareable)和可引用(citable),它的特色是鼓励发布阴性数据(negative data)和图。
当怎么也想不出创新点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获得创新的选题,即idea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应用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科研水平和档次主要靠idea来决定。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
1.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科研的敏锐性,获得idea:
(1)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2)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3)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4)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5)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通常来说获得idea主要依靠传统和非传统两种途径:事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途径;非传统的 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 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可能性。
3.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1)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2)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3)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 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A、可参考材料方法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 B、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 C、如文章是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 D、看完实验结果,再思考有不完善地方、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
4.长期作战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但做好后肯定会有所谓idea,也为科研工作者写出高质量的SCI论文,提供了可能。
当参考文献过多或过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管是过多或者过少的引用参考文献,我们都需要注意:
1、只选用最必要、最新的文献。选用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
2、只选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拒绝引用脱离论文主题的文献。选择参考文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和论证主题服务。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论文在运用参考文献时常常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参考文献与主题脱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4、避免引用重复累赘。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引用不对应,标引参考文献过多,规模庞大,而在文内不完全使用;或是文内使用很多,文后又不标明;或是不按出现顺序排列而颠倒使用等。这都是论文完稿后未对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整理所致。一般而言,论着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要控制在15条以内,综述类文章可略多,但不宜超过25条,且要有明确的引证目的。此外,同篇文章在参考文献着录时反复使用现象亦应引起重视,尤其在综述类文章中屡见不鲜。同篇文献固然可以在文内引用多次,但无必要每引一次均重新着录,即不管文内引用多少次,该篇引文在参考文献栏内只能占一个位置。
当期刊审稿意见过多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是应该尊重那些审稿人的,SCI 的审稿几乎都是免费的,要人家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您那可能水平并不高的论文,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你的文章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后,没有几个人会像审稿人那样仔细体会和分析你的文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首先是应该充满感激的,也认真思考和领会他们所提出的每一条意见,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意见。
其次,在进行修改和回复审稿人的问题时,应该是同行或者说是专家之间讨论问题的口吻,而不是下属回答上司的问题那样唯唯诺诺,信心很重要!在抱有感激之情的前提下,与审稿者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这是我们对待审稿意见应有的态度。
最后,回复审稿人意见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
1.所有问题必须逐条回答。
2.尽量满足意见中需要补充的实验。
3.满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说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
4.审稿人推荐的文献一定要引用,并讨论透彻。
5.修回后投稿一定要核对初稿中改正的地方:作者的一般信息和各种联系方式、标题、摘要、图片编号、数据值、cover letter 等。版权协议和利益冲突表格要谨慎填写。签名时尽量不要代签。
- 728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