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202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基础教育教师要主动适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更好地为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建校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外老教授们的亲切回信中提出:“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做出新的贡献。”总书记的回信,不仅仅是写给北外老教授的,也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师的殷切期望。中国正加速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进一步走向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既要立足本职、默默奉献,又要守正创新、提升素质、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服务国家、贡献社会、成就人生,在教书育人、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再立新功。
一、基础教育教师应涵养家国情怀
基础教育教师应当爱党、爱国、爱教,热爱人民,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一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出现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要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三要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和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对基础教育教师而言,涵养家国情怀,不只是提高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还要把能量传递给学生,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文品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基础教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要不限于知识传授,不止于课堂教学,而应与学生一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自然探秘、劳动实践,走进历史长河、艺术长廊、先贤殿堂,多角度、多层面地接触并了解社会,从而使观察更加敏锐、视角更加独特、思维更加活跃。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还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出发,认识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
二、基础教育教师应建立全球视野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务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广泛认同,各国之间相互影响愈加明显。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在互鉴、碰撞、博弈、衍变,多元思想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文明在冲突中相互借鉴,意识形态在斗争中并存。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深化全球教育治理、促进基础教育合作交流,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霸权国家极限施压、破坏国际规则,让各国在开展学生互派互访、教师跨国进修、教育工作者磋商共进过程中,遭遇计划与落实、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矛盾和巨大冲击。
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和2023年爆发的巴以战争,撕裂了国际阵营,挑战了人类认知,相关国家的师生深受其害。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教师的道德判断、知识储备及教材内容把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强调,“学生、教师和知识构成了经典的教学三角。教与学都由知识共享滋养和促进”“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等原则加以组织。它应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乎道德的行动能力,使其能在同理心和同情心基础上共同改造世界”。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大局思维,将影响世界和国家的相关话题融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将“胸怀国之大者”意识的陶冶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人类拥有许多共同之处,世界各国应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人类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文明的多样性使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世界各国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正视和尊重他者,维护文化多样性,开展文明间对话。为了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教师应认真理解文明多样性特点,并以适当方式将相关知识和观念教给学生。
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中国若要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他们能够体察本土和全球事务、理解与欣赏他人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并采取有效措施。这种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阶段,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应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相衔接、相协同。在全球胜任力培养中,外语是基础学科,外语教育是关键领域,外语教师是骨干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启蒙者。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不能弱化,而要守正创新。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应当积极改进外语教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向学生教授外语的同时,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教育的交流沟通功能,助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基础教育教师应淬炼专业本领
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居于关键地位。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决定着教师纵深发展的程度。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科知识的过去和现在,还要了解学科知识的未来,即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科知识的最新动态。
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应当成为学科专家,谙熟学科本质,理解学科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关联与结构、作用与价值、思想与方法。如此,才能对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使用有较深的思考。一方面,基础教育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找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已将反思性思维纳入教师必备素养的范畴,如每年欧盟理事会重申的教师素养都包括教师实践反思的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每个教师都成为反思型学术专家。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科技迭代更新,知识不断涌现,学习途径多样,信息来源丰富,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面临挑战,故步自封者终将被淘汰。教师应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始终处于学习状态。通过反求诸己、终身学习,教师不仅可获得胜任教学的学科专业知识,还有广博的通识知识,具备宽阔的胸襟、较高的站位,也能够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科学革新教学方法,熟练运用教学手段,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教育实践,不断增强教学本领。
立足新时代,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数字化教育技能。随着科技革命加深加广,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汹涌而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巨大冲击,能够标志教师时代气质的信息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让教育更具开放性与灵活性,在线教育等将会成为现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以及有力补充。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教师应当具备分析辨别能力、资料检索能力、数据支撑教育教学能力。立足新时代,教师应能够驾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改进教学,推动工作,提升效能。因此,基础教育教师主动提升数字化教育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避免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提高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的必要专业技能。
四、基础教育教师应精心立德树人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精心实施德育。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念,坚定“四个自信”。第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基础教育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可利用课程教材,也可利用文化场所;既可在学校里实施,也可在实践中感悟。第三,提升道德品质修养。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养成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大德,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第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重视中华文化阐发,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智慧。
精心实施智育。第一,重申学习知识是本职。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光阴、心无旁骛,既重视宽度,又重视深度;既掌握知识,又形成见识;既把握特点,又洞悉规律;既勤于学习,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第二,重申立足国情是使命。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路径依赖,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第三,重申全球视野是站位。教师要关注世界形势和发展变化,开阔学生视野,借鉴异域长处,提防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第四,重申奋斗精神是动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品质,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精心实施体育。第一,坚持体育课教学。学校要开足体育课时,教师要能讲授健体方法,坚持体育锻炼,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第二,遏制近视率。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日常坐姿,减少屏幕辐射,讲究用眼卫生,开展相关干预,推广先进做法。有关部门要将学生近视率纳入政绩考核。第三,磨炼坚强意志。学校教育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精心实施美育。第一,开齐上好美育课。确保将美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增设多元化的美育选修课程,为修习美育课程的学生提供学分支持,保证美育课程不能随意被挤占。第二,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学校应当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积极组织校内美育活动,广泛利用社会公共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美育实践机会。第三,加强美育社会资源供给。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协同多方力量,构建长效机制,引领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提供服务。第四,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将美育作为学校评估检测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督导核查机制。今后,还应探索美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美育经验交流,取长补短,见贤思齐。
精心实施劳动教育。第一,劳动教育作用很大。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第二,劳动教育亟待加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第三,劳动教育准确定位。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劳动不能泛化,也不能窄化。教师要让学生动手体验,看到成果。
五、基础教育教师应重视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被进一步放大。基础教育教师应当不拘一格营造创新氛围,设计创新情境,提供创新条件,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考。教师“点燃”学生,自身要有“火种”。
一是创新意识。基础教育教师应当不唯书、不唯上,具有探索精神、求异思维, 充满求知欲,激荡探究热情,放飞想象翅膀,敢于大胆设问,能够别出心裁,欣赏标新立异。
二是创新能力。基础教育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面对教育教学难题能够保持思维流畅、灵活变通的状态,直面矛盾问题,追求破解之策。
三是创新实践。基础教育教师应当着眼于教育启蒙和奠基,致力于提供创新环境和土壤,聚焦于培养兴趣和潜质,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另辟创新人才培养蹊径。
四是创新教研。加快推动数字化教研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在东中西部,分别设立一批数字化教研实验区,或设立专门研究课题,激励在体制机制、手段内容、部门联动、资源共享、购买服务等多方面改革创新。探索数字化教研,将现代教育技术嵌入教研过程,分析教学数据,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规避技术伦理风险,防止陷入技术主义。
六、基础教育教师应践行教育家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做“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等明确指示,阐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方针原则和工作举措。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教师代表,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成绩,明确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多重特征,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六个方面反映了教师的个体素养,同时也是构筑教育系统和文化的关键要素,诠释着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不仅是一种教师职业道德伦理准则,更是激发整个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创新的思想源泉,对于突出教师的专业化、使命感以及影响力,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整体队伍建设都具有积极引领作用。
弘扬教育家精神亟待做好引领。首先,突出师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既要坚守教师职业底线,促进教师强化职业自律,还要树立师德高线,在价值层面弘扬“正”的精气神,引导教师自觉追求高尚境界。其次,力求全面涵养。弘扬教育家精神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政治与文化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治学与弘道相统一,激励广大教师志存高远、求实奋进、担当使命,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知行合一,把理想融入教书育人岗位,把信仰转化为立德树人行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最后,强化统筹协调。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将精神引领与教师发展、管理改革、待遇保障相结合,将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丰厚沃土,让不同层面的教育家竞相涌现,让教育家精神发扬光大。
总之,基础教育教师应当踊跃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品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点燃奋斗激情,激发实干斗志,不负国家和民族的重托,共同谱写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王定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4年第9期
- 870 次浏览